法悟 | 《默杀》:罪与罚的银幕演绎

2024-08-16


影片《默杀》以其扣人心弦的叙事和立体的角色塑造,深入剖析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和对儿童性侵等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进步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电影对人们在面对不公和暴力时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和沉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遭遇不公正和暴力的情形下,人们常常选择保持沉默与不作为,这种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暴力行为,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整体产生了负面影响。电影《默杀》以其深邃的见解和有力的抨击,激发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醒我们应该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一、校园霸凌



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校园霸凌以多种形式出现,包括肉体上的打击、口头上的谩骂,以及社交圈的排斥等等,这些都将对受害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身体伤害。如肉体打击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苦痛,而且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危及到受害者的生命;口头谩骂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创伤则如同无形的利刃,侵蚀着受害者的内心,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社交排斥则使得受害者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立,感觉被社会边缘化,进而造成受害者性格的不健全。针对参与校园霸凌的人员,他们又将承受何种法律后果?


首先,在民事责任方面,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民法典》第1188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也就是说,当未成年人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必须负起相应的赔偿义务。对于尚未成年且缺乏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和独立经济能力的未成年人,若他们对他人造成了损害,其法定监护人将负有赔偿的法律责任。在校园霸凌事件中,若施害者是未满八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儿童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同样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若涉事的未成年人拥有个人财产,则使用这些财产来履行赔偿义务。


其次,在行政责任方面,对于校园内的霸凌行为,若行为者年满14周岁但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形下,通常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即通过警告、经济处罚或短期拘留等措施来对霸凌者进行行政处罚。对于年龄不满14周岁的霸凌者,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加强对少年的监管和教育,防止他们再次参与校园霸凌。


最后,在刑事责任方面,《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未成年人所犯的罪行最终能够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其危害结果是致人死亡,或者是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且造成严重残疾,在危害后果之外,还需要结合主、客观要件,进一步综合判断其行为是否属于情节恶劣。同时,在程序上有严格限制,须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最后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十一)》精准地体现了社会对未成年犯罪行为的关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非仅仅是数字上的调整,它代表了对未成年犯罪现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周全的对策。



二、家庭暴力



《默杀》这部电影通过其剧情和角色塑造,深刻揭示了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2条,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法律规制方面,我国明确禁止家庭暴力。自2016年起,《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家庭和睦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法律不仅为受害者提供了清晰和具体的法律援助,还为预防和打击家庭暴力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后,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1042条进一步强调了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和遗弃行为。


此外,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残疾人保障法在内的多项法律,均对保护这些特殊群体免受暴力侵害作出了特别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发现、证据收集和执行机制,确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的证据要求和证明标准,并提高了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性侵幼女



针对未成年人被性侵害的犯罪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了惩治力度,如修改奸淫幼女犯罪,对奸淫不满10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等严重情形明确适用更重刑罚。再如增加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犯罪,对负有监护、收养、看护等特殊职责人员,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不论未成年人是否同意,都应追究刑事责任。


1.强奸罪

根据《刑法》第236条规定,性侵幼女构成强奸罪,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强奸罪指的是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进行性交,或者采用任何手段与不满14岁的幼女性交的行为。当发生性交行为的对象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时,其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任何手段与幼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2.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是指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女性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该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对象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犯罪对象只能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女性。另一方面,应当为特殊职责人员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行为的对象。这种性侵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不仅侵犯了未成年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破坏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片《默杀》以其艺术手法与现行社会问题相结合,共同倡导社会对校园欺凌、家庭暴力、性侵儿童等严重问题投以更多重视。同时,该片也提醒着公众,在面临不公正事件时,我们不能选择沉默,而应主动援助。


*本微信文章仅为交流目的

不代表华炬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


作者简介



 张飞虎  律师


201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某基层法院,民事庭工作四年,刑事庭工作六年,曾担任刑事庭副庭长。2021年7月入职华炬律师事务所,现任山西华炬(长治)律师事务所刑事法律事务部主任。实战经验丰富,先后审理了各类民刑事案件500余件。理论知识扎实,先后发表多篇理论文章。


刑事犯罪辩护联系方式:1883456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