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炬ESG咨询 | 《能源法》落地:能源企业ESG报告从“选修”变“必修” ——法律强制下的合规与战略应对

2025-06-13







引言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的实施,不仅是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立法完善,更是对能源行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制性法律框架。该法将ESG的核心要求从倡导性理念实质性内化为企业的法定责任,显著提升了ESG信息披露的合规门槛和法律风险。深刻理解《能源法》对ESG报告的关联与影响,是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把握政策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能源法》与ESG报告的核心关联:理念法定化

《能源法》的立法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ESG理念高度契合,其核心条款实质性地将ESG要求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为能源行业设定了明确的ESG行为边界。


环境(E)法定化:对清洁能源发展、节能减排(尤其是支撑“双碳”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控、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提出了强制性法律要求。


社会(S)法定化:强调能源普遍服务(保障民生用能)、安全生产(重中之重)、劳动者权益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支持农村能源发展),明确了企业的社会法律责任。


治理(G)基础强化:在能源规划、市场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信息公开等方面设定规则,为企业建立有效的ESG治理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核心关联点:《能源法》从法律层面确认了能源企业必须承担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其蕴含的绿色发展、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等原则,正是ESG的核心内涵。这意味着,符合ESG要求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法律合规底线,而非锦上添花的自愿行为。


2


《能源法》对ESG报告编写的具体影响:强制披露与内容聚焦

《能源法》的出台,直接、深刻地重塑了能源企业ESG报告的编写逻辑:


(一) 提升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与规范性,奠定法律基础

1.  创设法定披露义务:《能源法》中关于能源企业需公开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安全生产记录等信息的条款,为ESG报告中环境(E)和社会(S)信息的披露提供了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企业需认识到,核心ESG信息(如重大环境数据、安全事故)已从“自愿披露”范畴转变为法定披露义务,隐瞒或虚假陈述将面临法律后果。


2.  提供上位法支撑:《能源法》为后续制定更细化的能源行业ESG信息披露标准、指南或规范提供了坚实的上位法依据。这将有力推动行业ESG报告在内容、格式、指标定义上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显著提升信息的可比性、可信度及法律效力。


(二) 明确ESG报告的核心内容重点,指引披露方向

《能源法》的强制性要求,使ESG报告必须聚焦以下关键领域:


1.  环境维度(E)要求深化

碳排放与气候行动: 法律对“双碳”目标的支撑,强制要求企业详细披露范围1、2碳排放数据,鼓励并可能逐步要求范围3数据;清晰说明减排目标、实施路径、实际成效(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能效提升量化指标)。


 污染防控与生态保护:对能源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废水、废气、固废)管控、生态修复(矿山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更高法律标准,相关绩效指标成为报告必备内容,并需说明合规情况。


资源利用效率: 法律对节能降耗的强调,要求企业必须披露单位产值能耗、水资源消耗等核心资源效率指标及其改进情况。


2.  社会维度(S)议题凸显

 安全生产:作为《能源法》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投入、事故率统计数据、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与效果等,不仅是关键社会议题,更是法律合规的直接体现,必须在报告中重点、如实披露。


能源公平与普惠:法律对保障民生用能、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能源发展的要求,促使企业在报告中披露其在提升能源可及性、可负担性方面的具体措施、投入及成效(如惠及人群、项目覆盖范围)。


社区关系与员工权益:能源项目(尤其大型基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评估与应对、员工福利保障、多元化与包容性政策等,因法律对“公平普惠”和“劳动者权益”的关注而重要性显著提升,需在报告中予以体现。


3.  治理维度(G)基础夯实

 合规管理体系:《能源法》及其配套法规构成企业核心合规要求。ESG报告需详细阐述企业如何确保在能源开发、环保、安全、市场交易等各方面建立并运行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证明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风险管理机制:法律强调能源安全风险(供应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等),要求企业在ESG报告中系统性披露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及应对机制的有效性。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法律鼓励能源科技创新,促使企业在报告中展示其在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智慧能源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的战略、投入与成果,这既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也直接服务于环境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ESG管理:对能源供应安全和质量的重视,将推动并可能要求企业加强对供应链(尤其是关键设备、燃料供应商)的ESG风险评估与管理,并在报告中说明相关政策和实践。


(三) 提升ESG报告的战略地位与内部驱动力

《能源法》通过法律责任机制,将ESG管理推向企业战略核心。


规避法律风险:不合规的ESG表现(重大安全事故、严重环境污染、数据造假)将直接导致法律制裁(罚款、项目暂停/取消、责任人处罚)和声誉崩塌。这迫使企业必须将ESG管理(含报告)提升至战略高度,投入资源进行实质性改进并确保透明、准确的披露**,报告本身成为证明合规努力的重要证据。


获取政策与市场优势:符合《能源法》导向的优异ESG表现(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显著节能减排),是企业获取政府补贴、绿色信贷、优先项目审批等政策红利,以及在绿色债券发行等绿色金融市场中占据优势的关键。高质量ESG报告是展示合规性、战略前瞻性以争取这些资源的核心沟通工具。


提升声誉与信任: 在法律框架下积极履行ESG责任并通过报告透明展示,是重建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赢得投资者(尤其ESG投资者)、客户、监管机构和公众长期信任的基石。


3


《能源法》对能源行业ESG实践的关键作用:迈向新阶段

《能源法》的出台是能源行业ESG发展的分水岭,其关键作用在于:


1.  驱动模式升级从“自愿”走向“合规+自愿”:标志着能源行业ESG报告的核心部分从“良好实践”升级为“基本法律要求”,形成“满足强制披露底线 + 追求卓越领先实践”的新范式。


2.  倒逼数据质量与可信度提升:法律对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严格要求,以及配套监管核查、处罚措施的强化,将迫使企业建立更完善、可追溯的ESG数据收集、核算、内部控制和第三方验证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报告的可信度,降低“漂绿”风险。


3.  促进内部协同融合:编制满足《能源法》要求的ESG报告,倒逼企业内部(生产、安全、环保、法务、财务、战略、HR等)打破壁垒,实现更紧密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推动ESG因素真正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和决策。


4.  引导资本精准配置:更规范、透明的ESG报告,使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能更精准评估能源企业的长期风险敞口和可持续价值,引导资本流向真正符合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方向、ESG治理扎实、表现优异的企业和项目,加速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5.  强化社会监督与约束:法定披露要求使企业的ESG表现(尤其是环境影响、安全生产记录等)置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形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促使企业更加自律。



《能源法》的生效,对能源企业而言,意味着ESG已从“可选项”彻底转变为关乎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答题”。任何忽视或敷衍ESG合规的行为,都将面临严峻的法律、财务和声誉风险。


《能源法》为能源行业的ESG实践树立了明确的法律坐标。唯有深刻理解其要求,将其战略性地融入企业治理和运营,并通过真实、准确、完整的ESG报告展现合规成果与可持续发展承诺,能源企业才能在ESG时代行稳致远,创造长期价值。






 .

团队简介

华炬ESG咨询中心,由擅长企业合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党政服务领域、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领域、能源行业的专业律师组成。该中心致力于ESG领域研究,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团队服务内容:ESG报告和信息披露合规、 ESG 风险和合规治理、公司治理合规、投融资中ESG尽职调查、绿色金融、环境保护合规、碳中和与碳达峰


华炬ESG咨询中心联系方式:18735368445(微信同号)。


华炬ESG咨询业务往期回顾 |

ESG热点政策梳理

ESG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

ESG与企业合规管理的关联

制药行业非上市公司ESG披露报告(通用模板)

煤炭行业非上市公司披露报告(通用模板)

如何撰写绿色金融 ESG 报告(通用模版)

ESG管理体系下制药企业的关注点及律师协助审查内容




 .

作者简介


刘丹凤 律师

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专业领域:

企业法律服务、ESG管理体系建设、民商事诉讼与仲裁。

联系电话:18003403211(微信同号)




王丹  律师  

知识产权专业硕士

高级企业合规师


专业领域:

民商法领域、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企业ESG管理体系建设